為什麼學打鼓可以從到國高中

我們教的不只是,而是人生

這是很多家長也很好奇的

「我家的孩子怎麼一學就學好幾年?」

Section image

「不是說孩子很容易換興趣嗎?」

「數學英文比興趣更重要,為什麼要送我的小孩去打鼓?」

家長看到孩子在家敲敲打打,想說讓他來學打鼓可以消耗體力,回去也比較好睡,或是提升注意力~

但孩子們在初階學習過程中,我們透過遊戲的方式教學,讓孩子先喜歡打鼓,之後看到哥哥姐姐們表演那麼帥,就會想要跟他們一樣,變成很帥氣的鼓手,所以很多小朋友就從大班開始一直接到國小,跟著老師安排的表演和比賽,一次一次參加,家長們陪伴看著孩子們透過比賽和演出,也很高興他們的成長,就持續讓他們學習~孩子從3歲、5歲、一路打到國中,甚至變成小老師。那是因為我們不是只在教太鼓,也在陪孩子長大。

【不是我逼他打,而是他們自願留下來】

在國小,有些社團是學校指定要參加的班,然後再從這些班內的學生選出比賽的校隊成員,我們會在上課的時侯,跟孩子說,把鼓練好,可以代表學校出去比賽和表演,是非常榮耀的,有想要上場的舉手~當選入比賽成員後,練習真的很辛苦、手磨破皮、起水泡是常態,也跟他們說這都是是一種訓練,要有好的成績就是辛苦練出來的,每個孩子為了榮譽感,都想盡辦法把節奏打好、練好。

是因為打鼓很有成就感,從最簡單的節奏,到能完整打一首曲子,孩子在每一次「我做到了」裡累積信心。

其次,在舞台上被看見,不是每一個小孩成長過程中都有的機會。不論打大鼓或小鼓、台前台後,孩子都能站上屬於他的舞台。

另外,與其說是競爭,不如說是一起成長,在團體課中,孩子學到合作、傾聽、包容,從小班慢慢跟到進階班,有前輩、有伙伴、有歸屬感。

我們帶了一屆屆的小孩,從幼兒園的好動,到小學的情緒,到國中的尷尬期,我們都陪著他們,從不貼標籤,只看見每一階段的特質與潛力,在推廣音樂教育的過程中,我也學習到很多,我們也更懂孩子。

家長後來反而改口「本來以為只會學一學就放棄,沒想到打著打著,他更有自信了。」

「他說他喜歡跟小朱老師上課,因為可以學到很多。」「太鼓變成他的安全基地,有壓力的時候打一下,就舒服了。」

孩子從原本跟著大哥哥大姐姐後面,到可以帶著學弟學妹一起學打鼓,也開始成為別人的學長姐,也因為這樣,許多小小孩來學習一陣子之後緊緊跟隨鼓團,因為這不僅是教打鼓的地方,而是讓他們有許多學習與成長、修練品格與生活態度的地方。